乙肝疫苗的接种通常采用0、1、6个月的免疫程序,即首次接种后,间隔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接种方式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具体剂量需根据年龄和人群调整。
1、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三针。第一针与第二针间隔至少28天,第三针需在接种第一针后5-8个月内完成。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首针,若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新生儿还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成年人或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可按0、1、6月方案补种。
2、适用人群及剂量
新生儿、婴幼儿及15岁以下儿童每次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6岁及以上人群需接种20μg剂量。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血液透析患者)可增加至40μg,并与常规程序同步完成。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高风险人群均建议接种。
3、接种后注意事项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观察是否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反应,通常2-3天自行缓解。完成全程接种1个月后,可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小于10mIU/ml,需补种1-2针。日常需避免饮酒、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
乙肝疫苗接种后保护期一般可持续12年以上,普通人群无需常规加强免疫。但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等高风险暴露人群,若抗体水平下降可加强接种1针。接种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妊娠情况及近期健康状况,发热或急性疾病期间应暂缓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