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一种以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弹性减弱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主要由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导致。该病会影响血液正常流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主要指动脉内膜下脂质、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同时伴随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纤维帽形成。随着斑块增大,血管腔逐渐狭窄,导致相应组织缺血缺氧。这一过程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理机制。
2、常见类型
根据累及部位不同可分为主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及外周动脉硬化。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脑梗塞;下肢动脉硬化则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3、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可加速血管内皮损伤,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会促进脂质沉积,高脂血症直接增加斑块形成风险。吸烟会引发血管收缩和氧化应激,而年龄增长、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也会显著提升患病概率。
4、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缺血表现。斑块破裂可能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急情况。慢性缺血还可能引起器官功能衰退,如肾功能不全等。
5、诊断与评估方法
颈动脉超声可检测内膜中层厚度,冠状动脉CT能清晰显示斑块形态,踝肱指数测定有助于评估下肢动脉情况。血脂检测、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判断病情活动度,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预防动脉硬化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适度运动。已确诊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管情况,遵医嘱使用调脂药、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