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的局部组织坏死性病变。该病多见于足部,表现为皮肤溃疡、发黑、恶臭及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发病机制
糖尿病坏疽主要与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有关。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内膜增厚、血流受阻,使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对疼痛、温度等感知减弱,易因外伤或感染未及时处理而发展为坏死。
2、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出现足部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皮肤出现水疱、溃疡,创面呈现黑色或黑褐色,伴有腐臭味。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临床分类
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干性坏疽多因动脉闭塞导致组织干燥萎缩;湿性坏疽常合并细菌感染,伴有脓液和恶臭;气性坏疽则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组织内产生气体并快速蔓延。
4、危害程度
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截肢风险高达30%。坏死组织释放的毒素可能引发败血症、多器官衰竭等致命并发症。数据显示,合并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五年死亡率比普通糖尿病患者增加2-3倍。
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检查足部皮肤,穿着透气舒适的鞋袜,避免外伤。发现足部伤口经久不愈、颜色改变或出现异常分泌物时,应立即到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就诊。早期通过改善微循环、控制感染和清创处理,可有效降低截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