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红斑及渗出性皮损。该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及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常见于婴幼儿,部分患者可能延续至成年。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如FLG基因突变可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使外界过敏原更易侵入。环境因素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刺激,以及气候变化、过度清洁等诱因。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尤其是Th2型免疫反应占主导,引发炎症介质释放,加重瘙痒和皮肤损伤。临床表现多样,婴幼儿期多见面部、四肢伸侧红斑和渗出,儿童期以肘窝、腘窝等屈侧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成年期则常见全身性干燥、肥厚性皮损。约30%-50%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
日常护理建议使用无刺激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避免热水烫洗和化纤衣物摩擦。急性期皮损需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若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应及时就诊皮肤科,通过斑贴试验等检查明确诱因,必要时采用生物制剂等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