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穿刺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具有明确的利弊。其优点主要包括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评估预后,而缺点则涉及出血风险、疼痛不适、感染等并发症。
1、明确诊断
肾穿刺可通过获取肾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鉴别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脏疾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尤其对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具有确诊价值。病理结果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2、指导治疗
根据病理结果,医生可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可能对激素敏感,而膜性肾病需结合免疫抑制剂。部分患者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3、评估预后
病理改变能反映肾脏损伤程度,预测疾病进展速度。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若出现广泛纤维化,提示预后较差,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1、出血风险
约10%-20%患者可能出现血尿或肾周血肿,严重者需输血或介入止血。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未控制者风险更高,术前需完善凝血指标筛查。
2、疼痛不适
穿刺后可能出现腰部胀痛,通常1-3天缓解。极少数因血肿压迫引发剧烈疼痛,需药物镇痛或外科处理。
3、感染风险
操作可能引入细菌感染,发生率约1%-2%,表现为发热、腰痛加重。严格无菌操作及术后抗生素预防可降低风险。
进行肾穿刺前需由肾内科医生评估适应症,完善超声定位及凝血功能检查。术后需卧床24小时监测血压、尿色变化,出现持续血尿或发热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该检查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开展,患者应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