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损伤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结合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用药需根据损伤程度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1、非甾体抗炎药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可缓解肌肉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新型COX-2抑制剂更适用于长期用药患者。
2、外用药物
局部涂抹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巴布膏等透皮制剂,可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且全身副作用较小。云南白药气雾剂等中成药具有活血散瘀功效,适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3、肌肉松弛剂
对于伴有严重肌肉痉挛的患者,可短期使用氯唑沙宗片、盐酸替扎尼定片等药物,通过抑制脊髓中间神经元活性,降低肌张力。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驾驶人员需慎用。
4、物理治疗
急性期48小时后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慢性损伤阶段可进行冲击波治疗改善组织修复。康复期配合渐进式抗阻训练能有效恢复肌肉功能。
5、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的肌肉完全断裂或血肿压迫神经时,需通过手术进行肌肉缝合或血肿清除,术后需配合支具固定和系统性康复训练。
出现肌肉损伤后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患处,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同时使用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若出现皮下瘀斑扩大、肢体麻木或活动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排除骨折或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