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息肉是一种生长在食管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能单发或多发,常见于食管中下段。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异物感等不适。
1、定义及性质
食管息肉属于消化道良性肿瘤,由食管黏膜上皮或间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炎性息肉更为常见。
2、形成原因
长期胃食管反流造成的黏膜损伤是主要诱因,胃酸反复刺激可导致局部组织增生。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炎症性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此外,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促进息肉形成。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较大息肉(直径超过1cm)可能引起吞咽梗阻感、胸骨后隐痛或进食不畅。极少数情况下,带蒂息肉可能因扭转导致出血或剧烈疼痛。
4、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大小及位置,并可进行活检病理检查。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病变浸润深度,CT检查适用于评估较大息肉的基底情况。
5、治疗建议
直径小于0.5cm且无症状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较大息肉或引起症状者,推荐内镜下切除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微创方式。术后需每年复查胃镜,同时控制胃酸分泌,改善生活方式。
发现食管息肉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避免进食过热、过硬食物。术后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戒烟限酒,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等基础疾病,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