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通常危险较小,但存在继发感染、影响外观以及罕见恶变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处理。其具体风险需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综合判断。
1、继发感染
钙化上皮瘤多发生于头面部及上肢,局部可能因摩擦或搔抓导致破溃,易继发细菌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蜂窝织炎或脓肿,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药控制感染。
2、影响外观
肿瘤直径常为0.5-3cm,呈肤色或蓝灰色结节,表面皮肤可能萎缩。位于面部等暴露部位的肿瘤可能对患者心理及社交造成影响,特别是儿童患者可能因容貌改变产生自卑心理。
3、罕见恶变
虽然钙化上皮瘤病理学表现为良性,但有文献报道约2%-3%病例可能出现恶性转化,转化为毛母细胞癌等恶性肿瘤。若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出现溃疡不愈或周围淋巴结肿大,需立即进行病理活检排除恶变可能。
该疾病确诊后建议尽早行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后复发率低于5%。术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定期换药直至伤口愈合。日常应注意观察肿瘤变化,避免反复刺激病变部位,发现异常及时到皮肤科或整形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