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烧、补液治疗等方式帮助退热,如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退烧方法的选择需结合体温及个人情况,避免自行处理延误病情。
1、物理降温
用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同时可贴退热贴于额头辅助降温,减少头部高温对脑部的影响。
2、药物退烧
体温超过38.5℃时需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胶囊、双氯芬酸钠栓等。不同剂型的药物适用于不同人群,如栓剂适合呕吐患者,混悬液适合儿童,但需严格按说明书计算剂量。
3、补液治疗
发热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每小时需补充200-300ml温开水,可交替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Ⅲ或鲜榨果汁,维持电解质平衡。适量饮用绿豆汤、冬瓜汤等具清热作用的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含糖饮品摄入。
4、及时就医
若体温持续超过39℃且物理降温无效,或伴有意识模糊、抽搐、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婴幼儿或孕妇等特殊人群,体温超过38℃就建议尽早就医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
退烧期间建议每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切忌通过捂汗方式退热,可能加重脱水。服用退热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混用不同成分退烧药可能增加肝肾损伤风险。发热作为身体免疫反应,适度发热有助于抗感染,不建议过度追求快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