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偏高通常与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激活有关,常见于静脉血栓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术后或创伤等情况。具体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因血栓形成后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CT肺动脉造影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在严重感染、创伤等诱因下,凝血系统过度激活伴随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显著升高。患者常伴有出血倾向、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需根据原发病进行凝血因子替代或抗凝治疗。
3、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动脉血栓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引发D-二聚体升高。此类患者需及时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尤其多见于胰腺癌、肺癌等。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针对性治疗。
5、术后或创伤
外科手术、严重外伤等组织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术后1-3天D-二聚体可能出现生理性升高,通常2周内逐渐恢复。若持续升高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发现D-二聚体偏高时,建议及时到血液科或心血管科就诊,完善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需注意该指标特异性较低,需排除妊娠、高龄等生理性因素,避免过度恐慌但也不可忽视病理性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