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外科手术以及左心耳封堵术等,具体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方案。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调节心律,控制房颤发作频率。抗凝药物华法林、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用于预防血栓栓塞,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可有效降低心室率。
2、电复律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控制不佳的急性房颤患者。通过同步直流电击恢复窦性心律,术前需充分抗凝至少3周或经食道超声排除心房血栓,术后仍需维持抗凝治疗。
3、导管消融
通过射频或冷冻能量隔离肺静脉异常电活动,适用于阵发性房颤或药物治疗无效者。该技术成功率约60-80%,术后可能需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巩固疗效。
4、外科手术
包括迷宫手术,常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实施,通过切割缝合形成瘢痕阻断异常电传导。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需开胸手术的患者,创伤较大但远期疗效显著。
5、左心耳封堵术
适用于卒中高危且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通过介入装置封堵血栓主要来源部位。术后可减少抗凝药物使用,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进行长期随访。
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电和凝血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加重、晕厥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所有治疗方案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实施,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或终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