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音穴是中医针对声音嘶哑或失语症状的常用穴位,一般指廉泉穴、天突穴、通里穴等,具有通窍开音、利咽润喉等功效。其具体位置和功效如下:
1、廉泉穴
位于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该穴属任脉,可疏通局部气血,改善咽喉肿痛或痰阻引起的失音,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喉炎、声带水肿等病症。
2、天突穴
位于胸骨上窝中央凹陷处。刺激此穴能宣通肺气,缓解外感风热或肺气不宣导致的突发性失音,对咳嗽伴随声音嘶哑有调节作用。
3、通里穴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处。此穴属手少阴心经,可清心火、通舌络,适用于心火上炎引起的舌强不语或中风后语言不利。
4、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作为手阳明经原穴,配合咽喉部穴位使用可增强清热利咽功效,缓解咽喉炎症引发的声带闭合异常。
5、太溪穴
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该穴属肾经,能滋肾阴、润喉窍,改善阴虚火旺导致的慢性声音嘶哑或咽喉干燥。
出现失音症状时,需由中医师辨证取穴。急性失音多与风热犯肺有关,可针灸上述穴位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失音常需肝肾调治。自行按压穴位仅作辅助,若症状持续需排查声带息肉、神经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