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血管造影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测量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初步风险。听诊心脏杂音、检查四肢动脉搏动情况等,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心脏结构异常。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感染或贫血,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能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血糖检测有助于排查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心肌酶谱检查对心肌梗死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影像学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观察血管斑块形成,心脏彩超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头颅CT或MRI可明确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冠状动脉CTA能无创筛查心脏血管狭窄程度。
4、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可捕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24小时监测心脏电活动。运动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可诱发隐匿性心肌缺血。
5、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堵塞位置和程度。脑血管造影适用于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精准诊断,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出现胸闷、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和初步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检查前需配合禁食、停药等准备事项,检查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