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为什么称肺结核为“色痨”

谢军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肺结核被称为“色痨”主要与传统医学理论及古代对疾病的认知有关。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中医对病因的解读、疾病症状表现以及历史命名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中医理论影响

传统医学认为肺主气,其色白,而“色”在部分典籍中与精气耗损相关联。古代医家观察到肺结核患者常伴随面色苍白、潮红等异常色泽,将其归为“色”类疾病,认为与肺气不足或阴虚火旺有关。

2、房劳病因误解

部分古籍将“色痨”与房劳过度相联系,误认为肾精亏损会导致肺虚,形成“色损成痨”的错误认知。这种理论将性生活与肺病错误关联,强化了“色”字在病名中的使用。

3、痰血症状关联

肺结核患者常见咯血、痰中带血等症状,血色鲜红或暗红,古代缺乏微生物学认知,将这种显性症状与“色”字直观联系,形成具象化病名。

4、历史命名习惯

“痨”字在中医体系中专指消耗性疾病,明清时期常将结核病统称为“痨瘵”。前缀“色”字可能源于对患者面容改变的观察,或取自“损色”等民间表述,最终形成固定病名。

需要说明的是,“色痨”属于历史称谓,现代医学已明确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出现咳嗽、咯血、低热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治疗,避免受古代错误认知影响而延误诊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