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指在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醒后出汗停止的现象,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某些疾病引起。该症状通常与体温调节异常或基础疾病相关,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盗汗发生时,患者常在入睡后出现额头、胸背等部位明显汗液分泌,严重时可能浸湿衣物或被褥。生理性盗汗多见于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等情况,调整后可缓解。病理性盗汗常与更年期综合征、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相关。如结核病患者多伴有午后低热、咳嗽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常有心悸、手抖等表现。部分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引发异常出汗,需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
若反复出现盗汗且伴随体重下降、长期发热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卧室通风,选择透气性好的寝具。确诊疾病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如结核病患者需进行抗结核治疗,更年期女性可遵医嘱进行激素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