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癌以及药物性肝损伤等五大类。不同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需针对性诊治。
1、病毒性肝炎
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能转为慢性感染,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这类疾病可通过血液、体液或母婴途径传播,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及病毒学检测确诊。
2、脂肪性肝病
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与长期饮酒有关,后者多由肥胖、代谢综合征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早期表现为肝酶轻度升高,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可改善病情。
3、肝硬化
属于慢性肝病终末期表现,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组织出现广泛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可能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需通过肝脏弹性检测或病理活检确诊。
4、肝癌
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高危人群为乙肝/丙肝感染者及肝硬化患者。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等表现。甲胎蛋白检测联合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筛查手段。
5、药物性肝损伤
由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中草药等肝毒性物质引起的肝脏损害。临床表现包括黄疸、乏力,严重时出现急性肝衰竭。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酗酒、规范用药,肝炎患者需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及肝功能。若出现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肝胆科就诊,通过血液检查、超声或CT等明确诊断。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进行肝癌筛查,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