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在临床上通常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三个等级,而非五期。但若根据病情进展及并发症情况,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代偿期
肝脏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代谢,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此阶段通过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
2、门脉高压初期
随着肝纤维化加重,门静脉压力逐渐升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改变,部分患者可见食管胃底静脉轻度曲张。
3、失代偿早期
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能减退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牙龈出血)、肝掌及蜘蛛痣等体征。此阶段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4、并发症期
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阶段患者常需反复住院治疗,约30%的病例会出现肝肾综合征。
5、终末期
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常伴有顽固性腹水和重度营养不良。此阶段患者1年生存率不足50%,需考虑肝移植评估。
肝硬化的不同阶段治疗重点有所差异,代偿期以病因治疗和抗纤维化为主,失代偿期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管理。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及胃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终末期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评估肝移植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