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哪些中药能利水祛湿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利水祛湿的中药一般包括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猪苓等,这些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常用于调节水液代谢异常。具体使用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治。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经,具有健脾渗湿的功效。其药性平和,既能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排出,又可缓解因湿邪引起的肢体困重、水肿等症状,常与白术配伍使用。

2、泽泻

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擅长利水渗湿。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可增加尿液排泄,适用于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等情况,常与茯苓、猪苓组成五苓散基础方。

3、薏苡仁

薏苡仁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的作用。对于湿热内蕴导致的脚气浮肿、关节肿痛有改善效果,既可煎汤内服,亦可与赤小豆配伍煮粥食疗。

4、车前子

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经,具有清热利水、渗湿止泻的功效。其含有的黏液质成分能增加尿液分泌,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涩痛、下肢水肿,常与滑石配伍使用。

5、猪苓

猪苓性平味甘淡,归肾、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消肿。其利水作用较强,适用于水湿停滞引起的水肿、泄泻,常与茯苓、泽泻同用增强祛湿效果,但阴虚者慎用。

需注意中药利水祛湿多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实现,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证型配伍使用,湿热体质者可适当选用,而阴虚津亏者应慎用这类利尿药材。服药期间需观察小便量及身体反应,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就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