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大便通常表现为水样便、黏液便、血便,可能伴有恶臭,严重时可见伪膜。这些特征与肠道炎症反应及毒素损伤有关,需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1、水样便
艰难梭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液分泌异常增加,引发渗透性腹泻。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稀水状,排便时可能伴随腹部绞痛。
2、黏液便
肠道上皮细胞受毒素破坏后,杯状细胞会分泌过量黏液进行保护。这种黏液通常呈透明或白色胶冻状,均匀混合于粪便中,显微镜下可见大量黏液丝。
3、血便
严重感染时毒素可损伤肠黏膜血管,造成点状出血。便中可见鲜红或暗红色血液,但大量血便相对少见,若出现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恶臭气味
因肠道菌群紊乱,蛋白质异常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吲哚等代谢产物。这种腐败性臭味具有特征性,与普通腹泻的酸臭味有明显区别。
5、伪膜形成
约25%的重症患者会在结肠黏膜形成黄白色伪膜,脱落后可随粪便排出。伪膜大小约2-5mm,外观类似蛋花状膜性物质,是伪膜性肠炎的典型表现。
出现上述排便异常且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粪便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电解质,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