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可通过超声、CT及MRI等检查进行观察,具体特征因检查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常见影像学表现:
1、超声检查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部分体积较大的瘤体可能出现内部回声混杂,呈现“网格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瘤体内部血流信号较少,周边偶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可与恶性肿瘤的高血供特征区分。
2、CT检查
平扫CT可见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现边缘结节样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延迟期病灶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这种“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是其典型特征。部分病灶中心可能出现无强化的纤维化或血栓区域。
3、MRI检查
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呈现典型的“灯泡征”。增强扫描强化模式与CT类似,动态增强显示边缘向心性强化。弥散加权成像(DWI)通常无弥散受限,有助于与恶性肿瘤鉴别。约30%的病例在瘤体内可见纤维瘢痕或钙化形成的星状低信号区。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疑似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建议结合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由放射科或肝胆外科医生评估。对于不典型病例,需与肝癌、肝转移瘤等鉴别,必要时通过穿刺活检或定期随访明确诊断。患者无需过度焦虑,但应遵循医嘱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