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通常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三个部分,各段在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上有明显差异。其分段特点主要与走行路径、周围器官毗邻及生理狭窄有关,是泌尿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解剖基础。
腹段起自肾盂,沿腰大肌前方下行至髂血管处,长约15-20cm。该段位于腹膜后间隙,后方有生殖股神经伴行,左侧腹段前方还有肠系膜下血管跨越。其生理性弯曲在仰卧位时可伸展,但在结石嵌顿时易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形成第一个狭窄。
盆段自髂血管处延续至膀胱壁,长约10-15cm。该段经髂内动脉前内侧进入盆腔,男性输尿管盆段与输精管交叉后开口于膀胱三角区,女性则在子宫颈外侧2cm处与子宫动脉交叉。此处形成的第二个狭窄是临床结石最易滞留部位,妇科手术时需注意避免损伤。
壁内段斜行穿过膀胱壁约1.5-2cm,形成第三个生理狭窄。其走行角度具有抗尿液反流作用,当膀胱充盈时壁内段受压闭合,排尿时随着逼尿肌收缩而开放。该段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感染可能造成肾实质损害。
出现血尿、肾绞痛或排尿异常时,应及时进行超声、CT尿路成像等检查。输尿管镜等侵入性操作需特别注意三个狭窄部位的解剖特点,避免医源性损伤。日常保持足够饮水量、控制尿酸水平有助于预防输尿管结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