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的分期诊断标准通常基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损伤指标,主要参考慢性肾脏病分期系统。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慢性肾脏病可分为1期至5期,分期依据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蛋白尿程度以及肾脏结构异常等。
1、1期:肾小球滤过率≥90ml/min/1.73m²,存在肾脏损伤证据。此阶段肾功能正常或代偿性升高,但已出现血尿、蛋白尿、影像学异常或病理学改变,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变化。
2、2期:肾小球滤过率60-89ml/min/1.73m²,伴有肾脏损伤。此阶段属于轻度肾功能下降,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血压升高等非特异性症状,需控制原发病并延缓进展。
3、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1.73m²。该期分为3a期(45-59ml/min)和3b期(30-44ml/min),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钙磷代谢紊乱,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纠正并发症。
4、4期:肾小球滤过率15-29ml/min/1.73m²,属于重度肾功能不全。此阶段常伴明显水肿、电解质紊乱及心血管并发症,需准备肾脏替代治疗并严格管理饮食。
5、5期: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ml/min/1.73m²或已接受透析,即终末期肾病。患者出现尿毒症症状如恶心、皮肤瘙痒,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慢性肾脏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肾脏超声,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蛋白尿。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等肾毒性药物,出现水肿或乏力加重时应及时肾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