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部分人群服用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不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内分泌紊乱以及特定药物毒性等。
1、胃肠不适
部分中药如黄连、大黄等性质苦寒,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恶心、腹胀或腹泻。例如过量使用大黄可能加速肠道蠕动,导致腹痛和稀便。建议饭后服用此类药物,以减轻刺激。
2、过敏反应
体质敏感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出现皮肤瘙痒、红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含虫类成分的僵蚕、全蝎等动物药,以及含有花粉的辛夷等植物药,较易引发过敏反应。
3、肝肾损伤
长期或过量服用何首乌、雷公藤等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则可能引起肾小管损伤,严重时会导致肾功能异常。
4、内分泌紊乱
部分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鹿茸含有类激素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干扰体内激素平衡。临床曾见患者过量服用人参后出现失眠、血压波动等肾上腺素分泌异常症状。
5、特定药物毒性
朱砂、雄黄等矿物药含有汞、砷等重金属成分,不规范使用可能引发重金属中毒。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且不宜长期服用。
使用中药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服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持续性腹痛、皮肤水肿或尿量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停药并就诊。特殊人群如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体质状况,避免使用禁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