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的适应症主要包括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进行鞘内治疗等,禁忌症涉及颅内压显著升高、穿刺部位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具体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
1、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时,腰椎穿刺可获取脑脊液进行病原学检测,帮助确诊脑膜炎、脑炎等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能反映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等关键指标,细菌培养和PCR检测可明确致病微生物类型。
2、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的患者,若CT检查未能显示出血,可通过脑脊液检测发现红细胞及黄变现象,辅助诊断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方法对发病3日内的隐匿性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3、实施鞘内治疗
在化疗过程中,某些药物需通过腰椎穿刺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使药物直达脑脊液循环系统。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淋巴瘤,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减少全身副作用。
4、颅内压显著升高
存在视乳头水肿、脑室扩张等颅内高压表现时,腰椎穿刺可能导致脑组织移位引发脑疝。需优先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待降低颅内压后再评估穿刺必要性。
5、穿刺部位感染
腰部皮肤存在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感染灶时,穿刺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化脓性脑膜炎。需待感染完全控制且局部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考虑操作。
6、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存在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等情况,可能造成穿刺后硬膜外血肿。需通过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措施纠正凝血异常后方可实施穿刺。
进行腰椎穿刺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需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低颅压性头痛。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