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弧菌科,广泛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是引起食源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多与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有关,可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
1、生物学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呈弧状或杆状,具有单极鞭毛,可在含盐环境中生长繁殖。该菌对高温敏感,56℃以上加热数分钟即可灭活,但在常温下容易在海鱼、贝类等水产中存活并大量增殖。此外,它能够在高盐浓度的环境中存活,常见于近海海域及海产品表面。
2、致病性
该菌主要通过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引发疾病。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2-24小时,典型症状包括水样腹泻、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或血便。严重感染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败血症,需及时就医。
3、预防措施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鲜,特别是贝类、生鱼片等高风险食品。处理海产品时需注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日常储存海鲜应冷藏于4℃以下,烹饪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出现腹泻等症状时需补充水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便,应立即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
日常需加强饮食卫生意识,食用海产品前充分加热。若在进食后出现持续胃肠不适,尤其是伴随发热或血便,建议尽快至医院进行粪便培养及血常规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诺氟沙星、多西环素等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