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最难治的肾病通常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狼疮性肾炎。这些疾病因病因复杂、治疗反应差异大或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管理较为困难。
1、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该病以肾小球部分硬化为特征,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易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其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或循环因子相关,复发率高,部分病例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但疗效因人而异。
2、膜性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约30%患者可能自发缓解,但部分病例会持续蛋白尿并发展为肾衰竭。病因多与自身抗体相关,传统免疫治疗方案效果有限,新型生物制剂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3、IgA肾病
亚洲人群高发,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即使规范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仍可能因持续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最终需透析治疗。其预后与病理分级和蛋白尿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4、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和微血管病变,晚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控制血糖、血压虽可延缓进展,但已发生的结构性损伤不可逆,且常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治疗难度大。
5、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表现为多样化的病理类型(如Ⅳ型弥漫增生性病变)。治疗需平衡免疫抑制与感染风险,部分患者对常规药物耐药,且病情易因狼疮活动反复加重。
日常需注意定期监测尿蛋白、血压及肾功能,糖尿病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若出现水肿、尿泡沫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通过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自行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