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料对人体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神经系统损伤、皮肤损害、肝肾毒性以及致癌风险等危害。长期或高浓度接触需特别注意防护措施。
1、呼吸道刺激
稀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等,在挥发过程中可直接刺激鼻腔、咽喉及肺部黏膜。接触者可能出现咳嗽、咽痛、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化学性肺炎。电焊工、油漆工等职业暴露人群易出现此类急性反应。
2、神经系统损伤
甲苯等溶剂具有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短期接触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浓度过高时可能引发意识模糊、共济失调甚至昏迷。汽车维修人员使用稀料清洗零件时若通风不良易发生此类急性中毒。
3、皮肤损害
稀料作为强效脱脂剂,接触皮肤后会破坏皮脂屏障,导致皮肤干燥、皲裂。直接接触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水疱伴瘙痒。装修工人徒手操作稀料时常见手部角质层剥脱。
4、肝肾毒性
长期接触稀料中的二甲苯等成分,会导致肝肾代谢负担加重。肝脏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肾脏可能产生蛋白尿等损害表现。相关危害通常在持续职业暴露数年后显现。
5、致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苯列为Ⅰ类致癌物,长期接触可能诱发白血病。稀料生产车间工人若防护不足,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
接触稀料时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确保作业环境通风良好。出现恶心、皮肤溃烂等异常症状需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并及时前往职业病防治机构就诊。相关从业人员建议每年进行肝肾功、血常规等职业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