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可能是肠道结构异常、肠道蠕动异常、感染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多发生于婴幼儿,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血便、腹部包块等。
1、肠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如梅克尔憩室、肠道息肉或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诱发肠套叠。这些结构异常可导致肠管活动度异常,在肠道蠕动时易引发套叠。对于此类情况,通常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2、肠道蠕动异常
饮食不当、腹部受凉或剧烈运动可能引起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当近端肠管蠕动亢进,而远端肠管相对迟缓时,容易形成肠套叠。婴幼儿因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更易发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疗。
3、感染因素
肠道病毒感染后常引起回盲部淋巴结增生,如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肿大的淋巴组织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这种情况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可通过超声监测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
若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儿科或急诊科就诊。腹部超声检查可快速确诊,发病24小时内多可采用非手术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