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影是指在CT、X线等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比周围组织密度低的异常区域,可能提示多种病变,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常见原因包括囊肿、脑梗塞、肿瘤、脓肿以及出血后改变等。
1、囊肿
囊肿是一种内含液体的囊状结构,液体密度通常低于周围组织,因此在影像中呈现低密度影。例如肝囊肿、肾囊肿多为良性,边界清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2、脑梗塞
脑组织缺血坏死会导致局部水肿和软化灶,急性期过后CT检查可显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患者常伴有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需及时进行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
3、肿瘤
部分肿瘤如胶质瘤、转移瘤因内部坏死、囊变或细胞排列疏松,可能呈现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或放化疗。
4、脓肿
细菌感染形成的脓腔含有大量坏死组织和脓液,密度低于正常组织。患者多有发热、局部压痛等感染症状,治疗需穿刺引流并应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等。
5、出血后改变
脑出血恢复期红细胞分解后,血肿区域逐渐液化,密度由高转低。此阶段需监测血肿吸收情况,避免再次出血,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
发现低密度影后建议完善增强CT、MRI或PET-CT等检查,明确病变性质。日常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避免擅自使用药物或偏方,所有治疗方案需在影像科和临床医生共同评估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