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硬化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发生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的过程,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需及时干预治疗。
1、脂质代谢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下沉积是冠脉硬化的核心机制。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时,易穿透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
2、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血管壁承受异常剪切力,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加速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同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冠脉管壁硬化程度。
3、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糖基化终产物堆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这会破坏内皮屏障功能,促进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同时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形成促动脉硬化微环境。
若出现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检查。通过冠状动脉CT或造影明确病变程度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控制病情,同时需严格管理血压、血糖,戒烟并保持低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