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通常包括提前出现的P'波、P'R间期正常或延长、代偿间歇不完全、QRS波形态正常或伴差异性传导以及可能出现房性融合波等。具体表现需结合心电图综合分析。
1、提前出现的P'波
房性早搏最显著的特点是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能表现为高尖、低平或倒置。这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位置与窦房结不同,导致心房除极方向改变。P'波之后通常跟随QRS波,但若过早发生且房室结处于不应期,则可能出现P'波后无QRS波的情况。
2、P'R间期正常或延长
房性早搏的P'R间期通常≥0.12秒,若异位激动在房室结传导延迟,则P'R间期可能延长。这与房室交界区的不应期恢复状态相关,尤其在早搏发生较早时,房室结尚未完全脱离前次激动的不应期。
3、代偿间歇不完全
房性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窦性周期的两倍。因异位激动常逆传侵入窦房结,使其节律重整,导致窦房结未能完成完整周期便重新开始激动。
4、QRS波形态正常或伴差异性传导
多数情况下QRS波形态与窦性搏动一致。若房性早搏发生过早,心室仍处于相对不应期,可能引发室内差异性传导,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需与室性早搏鉴别。
5、房性融合波
当房性异位激动与窦性激动同时使心房除极时,可能产生形态介于窦性P波和异位P'波之间的融合波。这种现象在房性早搏与窦性心律频率接近时可能出现。
发现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时,建议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早搏负荷。若为偶发且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频繁发作或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心脏结构及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进行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咖啡因、酒精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