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稀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治疗、腹部保暖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改善。家长需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继续哺乳,但母亲需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减少蔬果摄入,改为米粉、米汤等易消化食物。若存在乳糖不耐受,可遵医嘱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2、补液治疗
腹泻易引起脱水,需按体重给予口服补液盐Ⅲ。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腹泻后补充50ml,6-24个月幼儿每次补充100ml。补液时应少量多次喂服,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修复肠黏膜。需注意蒙脱石散需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服用,避免影响药效。
4、腹部保暖
用温热毛巾或婴儿专用暖贴隔着衣物热敷腹部,温度控制在40℃以下,每次15-20分钟。按摩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抚,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肠管损伤。
5、及时就医
若出现血便、持续呕吐、高热不退、尿量明显减少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对于3月龄以下婴儿腹泻超过2天,或伴有明显体重下降需及时送医。
处理期间应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变化。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特别是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消毒。若腹泻持续超过1周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到儿科门诊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