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上皮是人体上皮组织的一种类型,因其细胞形态扁平类似鱼鳞而得名。根据细胞层次可分为单层和复层两种类型,广泛分布于体表及体内多个器官表面,主要起保护、分泌及吸收等生理作用。
1、结构特点
鳞状上皮由单层或多层扁平细胞紧密排列组成,细胞间通过连接复合体固定。单层鳞状上皮较薄,常见于血管内壁或肺泡表面,利于物质交换;复层鳞状上皮层次多,表层细胞角化脱落,基底细胞持续分裂补充,多见于皮肤、口腔等易摩擦部位。
2、分布区域
体表皮肤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角质层,口腔、食道、阴道等黏膜部位覆盖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单层鳞状上皮则分布于胸膜、腹膜及肾小囊壁层等部位,形成光滑的浆膜表面。
3、生理功能
复层鳞状上皮通过多层细胞结构和角蛋白形成物理屏障,抵御机械摩擦、病原体入侵及紫外线辐射。单层鳞状上皮凭借细胞薄、胞质少的特点,在肺组织实现气体扩散,在血管壁辅助物质转运。
4、病理变化
长期吸烟刺激可导致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鳞状化生,慢性宫颈炎易引发宫颈柱状上皮鳞状化生。异常增生可能发展为鳞状上皮内病变,持续进展可形成鳞状细胞癌,常见于皮肤、食道等部位。
当体检发现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时,建议及时进行组织活检明确性质。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烟草、过量紫外线等致癌因素,定期进行宫颈刮片、皮肤检查等早期筛查,发现异常增生需遵医嘱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