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瘀血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异常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常见于外伤或局部受压后,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渗,形成瘀斑。一般表现为局部青紫、按压疼痛,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消退。日常应避免磕碰,受伤后及时冷敷缓解肿胀。
2、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不足,无法有效止血。患者可能伴随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酚磺乙胺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改善症状。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功能,导致轻微碰撞即出现大片瘀斑。患者可能有关节出血或术后出血不止等表现。需在医生指导下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或人凝血因子VIII等替代治疗。
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瘀血或伴有其他出血症状,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