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造影一般包括检查前准备、局部麻醉、导管插入、造影剂注入及影像采集等步骤,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具体操作可能因患者情况和医院设备存在差异,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1、检查前准备
患者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检查前4~6小时需禁食,并停用可能影响凝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医生会与患者沟通操作流程及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部分患者需进行碘过敏试验,以排除造影剂过敏风险。
2、局部麻醉与血管穿刺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选择股静脉或肘静脉作为穿刺点,消毒后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血管并置入导管鞘,建立血管通路。此过程可能伴有轻微胀痛感,通常可以耐受。
3、导管置入与造影剂注射
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经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送至肺动脉。确认导管位置后,通过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随血流充盈肺动脉分支,此时需配合医生指令屏气以提高影像清晰度。
4、影像采集与分析
在造影剂注入同时启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连续拍摄肺动脉显影图像。医生通过多角度投照观察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形态、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栓塞、狭窄或畸形。典型肺动脉栓塞可见血管截断或充盈缺损征象。
5、术后处理与观察
拔除导管后需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止血,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需卧床休息6~8小时,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及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术后24小时内需足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存在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等风险。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介入放射科医生进行操作,检查后若出现胸闷、心悸或穿刺部位剧烈疼痛,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凝血障碍患者,需严格评估检查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