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钡剂灌肠、手术治疗、支持治疗以及术后护理等方式进行处理。具体方法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儿身体状况选择,建议尽早就医。
1、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是肠套叠的首选非手术复位方法,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肠管复位。此方法适用于发病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48小时)且无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的患儿。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腹部压力变化,复位成功率可达80%-90%。
2、钡剂灌肠
对于空气灌肠失败或设备条件有限的医疗机构,可采用钡剂灌肠在X线监测下进行复位。钡剂的重量和流动性有助于分离套叠肠管,但存在钡剂外溢引发腹膜炎的风险,需严格评估患儿适应症。
3、手术治疗
若灌肠复位失败、存在肠穿孔或怀疑肠管坏死,需行剖腹探查术。医生通过开腹手法复位肠管,必要时切除坏死肠段并进行吻合。术后需预防感染,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
4、支持治疗
治疗期间需禁食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补充营养支持,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改善循环状态,为灌肠或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5、术后护理
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腹胀、血便等复发迹象,定期随访腹部超声。注意保持切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
患儿一旦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等肠套叠典型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治疗时机直接影响预后,延误超过72小时可能引发肠坏死、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家长需配合医生完善影像学检查,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