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可能与牙周炎、牙齿缺失、骨质疏松症等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具体诱因。牙槽骨是支撑牙齿的重要结构,其吸收会直接影响牙齿稳固性,需根据病因积极干预。
1、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最常见的原因,长期牙菌斑刺激会导致牙龈红肿、牙周袋形成,炎症因子持续破坏牙槽骨和牙周韧带。患者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多西环素片、氯己定含漱液等药物控制感染。
2、牙齿缺失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失去正常咬合力刺激,骨代谢会逐渐向骨吸收方向倾斜,通常缺牙3-6个月后即可观察到骨量下降。这种情况可通过种植牙修复、活动义齿等方式恢复咬合功能,必要时可进行骨增量手术。
3、骨质疏松症
全身性骨质疏松会导致颌骨骨密度降低,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速度可能超过骨形成速度。这种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鲑降钙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系统性治疗。
如果出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或咀嚼无力等症状,建议尽早到口腔科拍摄曲面断层片或CBCT检查。明确诊断为牙周炎引起的骨吸收时,还需定期进行龈下刮治等牙周基础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