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流程主要包括评估适应症、准备设备、调节参数、开始吸氧、监测调整等步骤,注意事项需注意防火防震、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保持设备清洁、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记录等。具体操作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1、评估适应症
吸氧前需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是否存在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适应症。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或血气分析确认缺氧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吸氧及适宜的氧流量。
2、准备设备
选择适合的吸氧装置,如鼻导管、面罩或高流量氧疗设备。检查氧气瓶或制氧机压力是否正常,连接管道是否密封,湿化瓶内需添加无菌蒸馏水以减少呼吸道干燥。
3、调节参数
根据患者情况调节氧流量,成人通常为1~5升/分钟,儿童需更低流量。高浓度吸氧时需使用文丘里面罩等设备,避免氧中毒风险。
4、开始吸氧
正确佩戴吸氧装置,鼻导管需插入鼻腔约1厘米,面罩应贴合面部避免漏气。打开氧气开关,观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保氧气顺畅输出。
5、监测调整
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意识状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氧流量。长期吸氧者需定期复查血气分析,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6、防火防震
氧气具有助燃性,操作环境需远离明火和高温源。搬运氧气瓶时避免剧烈碰撞,存放位置应通风良好,周围禁止摆放易燃物品。
7、避免长时间高浓度
连续高浓度吸氧(大于60%)不宜超过24小时,以防氧中毒导致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即可。
8、保持设备清洁
鼻导管和面罩每日更换消毒,湿化瓶每周清洗两次。制氧机滤网需定期更换,防止细菌滋生引发呼吸道感染。
9、观察患者反应
注意是否出现鼻黏膜干燥、头痛等不适,发现氧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时,应立即检查设备并联系医护人员。
10、及时记录
详细记录吸氧起止时间、氧流量数值及患者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居家氧疗者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吸氧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患者及家属不得自行调节氧流量。如出现设备故障或突发胸痛、剧烈咳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氧并及时就医。长期氧疗者应遵医嘱定期评估心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