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主要通过脉象的位置、形态、频率、力度及节律等特征判断病情,通常涉及脉位、脉形、脉率、脉力、脉律等方面综合分析,并结合患者整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1、脉位
中医通过手指按压寸口脉(桡动脉)的深浅判断脉位。浮脉轻按即得,多见于表证或外感病初期;沉脉需重按才能触及,常提示里证或脏腑内伤。例如风寒感冒初期可能出现浮紧脉,而慢性虚劳病可见沉细脉。
2、脉形
脉的形态变化反映气血状态。弦脉如按琴弦,多与肝郁气滞、高血压相关;滑脉圆滑流利,常见于痰湿内盛或妊娠期;细脉如丝线,提示气血不足或阴虚。如痰饮病患者可能出现滑脉,贫血者常出现细弱脉。
3、脉率
脉搏快慢可辨寒热虚实。数脉(每分钟超90次)主热证,如发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迟脉(每分钟不足60次)主寒证,如阳虚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例如阳明实热证可见洪数脉,寒湿痹症可能出现沉迟脉。
4、脉力
脉搏强弱反映正气盛衰。实脉应指有力,多见于邪气亢盛;虚脉软弱无力,提示气血两虚。如急性感染期可见实脉,久病体虚者多呈虚脉。
5、脉律
脉搏节律异常提示气血失调。结脉(缓中带止)多属阴盛气结;代脉(规律性停跳)常见脏气衰微;促脉(数中带止)多为阳热亢盛。如心气不足者可能出现结代脉,实热证可见促脉。
需注意,脉诊需结合望闻问三诊综合判断。脉象可能受情绪、饮食、运动等因素干扰,建议就诊时保持平静状态。若出现明显异常脉象,应及时到正规中医机构进行系统辨证,避免仅凭脉象自我诊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