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的中医辨证治疗法主要包括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及脾肾阳虚等证型,需根据具体证候选择相应方剂。
1、气滞湿阻
此类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水湿内停所致,常表现为腹胀如鼓、按之不坚。治疗以疏肝理气、除湿散满为主,可遵医嘱选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其中柴胡、枳壳等药物可调节气机,茯苓、泽泻等可利水渗湿。
2、寒湿困脾
多因脾阳不足、寒湿内聚引起,常见腹大胀满、畏寒肢冷。治疗需温中散寒、化湿利水,方剂如实脾饮加减,方中干姜、附子可温补脾肾,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
3、湿热蕴结
此类证型以腹部胀硬、烦热口苦为特点,常因湿热互结、气机壅滞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攻下逐水,常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可清利湿热,大黄、厚朴可通腑泄浊。
4、肝脾血瘀
多由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导致,表现为腹大坚满、脉络怒张。治疗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可选用调营饮加减,方中川芎、赤芍活血通络,延胡索、莪术破血行气。
5、脾肾阳虚
患者多伴腹大胀满、形寒神疲,因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引起。治疗需温补脾肾、化气行水,常用附子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附子、肉桂温阳散寒,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
鼓胀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腻,同时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腹胀持续加重、尿少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滥用逐水药物,以免损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