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病毒种类较多,常见的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等。不同DNA病毒可引发多种疾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针对性防治。
1、乙型肝炎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引发急慢性肝炎,表现为乏力、黄疸等症状。慢性感染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临床常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2、单纯疱疹病毒
分为HSV-1和HSV-2两种亚型,前者多引起口唇疱疹,后者主要导致生殖器疱疹。病毒可潜伏于神经节,在免疫力下降时复发,表现为局部水疱、疼痛。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愈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复发时引发带状疱疹,特征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及剧烈疼痛。早期使用伐昔洛韦可减轻症状,接种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4、EB病毒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可自愈,严重者需对症治疗。该病毒还与鼻咽癌、淋巴瘤等肿瘤发生相关。
5、人乳头瘤病毒
HPV有200多种亚型,低危型如HPV-6、11可引起尖锐湿疣,高危型如HPV-16、18与宫颈癌密切相关。接种九价HPV疫苗可预防大部分高危型感染,定期宫颈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高危接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疫苗接种是预防部分DNA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感染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