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来潮可通过保持卫生、饮食调理、适当休息、药物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应对。不同情况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1、保持卫生
月经期间需及时更换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建议每2-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经血长时间滞留引发细菌感染。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注意避免盆浴,防止逆行感染。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减少局部摩擦和闷热感。
2、饮食调理
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补充因经血流失的营养。多摄入温性食物如红枣、桂圆,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饮食,减少子宫痉挛风险。可少量饮用红糖姜茶,帮助缓解腹部不适。
3、适当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可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避免倒立等增加盆腔压力的体位。腰腹部热敷15-20分钟/次,每日2-3次,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
4、药物治疗
痛经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对于月经量过多者,医生可能开具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中成药如益母草颗粒、乌鸡白凤丸需辨证使用,不建议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
5、及时就医
若出现经期超过7天、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剧烈腹痛伴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就诊。突发性严重头痛、视物模糊需排除其他急症,异常阴道分泌物或异味可能提示感染,均需通过妇科检查、超声等明确诊断。
月经期间需注意记录周期变化和症状特点,避免盆浴及性生活。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若常规缓解措施无效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到妇科门诊进行激素水平检测、盆腔超声等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