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属于奈瑟菌属,是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和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体。这种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于鼻咽部定植,在特定条件下可侵入血液或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严重感染。
1、生物学特征
脑膜炎奈瑟菌呈肾形或咖啡豆状,常成对排列。其表面具有多糖荚膜,可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A、B、C、W135和Y群是主要致病血清型。该菌对干燥、高温及常用消毒剂敏感,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或密切接触。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发期。感染后可能出现无症状携带状态,也可发展为侵袭性疾病。
3、致病机制
细菌突破鼻咽部黏膜屏障后,释放内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侵袭脑膜时,可导致脑膜血管充血、渗出,形成化脓性脑膜炎;若入血则引起败血症,严重时出现皮肤瘀斑、休克及多器官衰竭。
4、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前囟膨隆、拒食、嗜睡。暴发型病例可在24小时内出现循环衰竭或脑疝,危及生命。
5、诊断与治疗
确诊需通过脑脊液培养或核酸检测。治疗首选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敏感抗生素,重症患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使用利福平或环丙沙星。
预防该菌感染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流脑疫苗,目前我国将A群和ACYW135群多糖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流行季节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高热伴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呼吸道隔离,以减少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