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功能主要由骨髓承担,此外胚胎期肝脏和脾脏也参与造血。成年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但在特殊情况下其他器官可能代偿性参与。
1、骨髓
骨髓是人体最主要的造血器官,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富含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年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扁骨(如胸骨、髂骨)及长骨两端,黄骨髓则分布于长骨骨干,通常不具备造血能力,但在贫血等情况下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肝脏
胚胎发育2-5个月时,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负责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胎儿6个月后肝脏造血功能逐渐退化,出生后仅在严重骨髓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能重现髓外造血现象。
3、脾脏
脾脏在胚胎期参与造血,出生后转为免疫器官。但在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病理状态下,脾脏可发生髓外造血,出现脾脏肿大并承担部分造血功能。这种代偿性造血效率较低,常伴随血细胞形态异常。
造血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蛋白质、铁、叶酸等营养支持。若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异常出血或反复感染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日常应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及电离辐射,这些因素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