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痂是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纤维性或骨性结缔组织,主要起连接和稳定骨折断端的作用。它是骨折修复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骨骼的恢复强度。
骨折发生后,血肿会逐渐机化形成纤维性骨痂,随后成骨细胞增生并产生骨基质,使纤维组织转变为骨性骨痂。这一过程涉及软骨内骨化,通常在骨折后4-8周完成塑形改造。年龄、营养状况和局部血液供应等因素都会影响骨痂的形成速度和质量,例如青少年骨痂形成速度通常快于老年人。临床上通过X线检查可观察到骨痂密度变化,CT三维重建能更准确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患者骨折后应避免患肢过早负重,保证每日摄入800-1000mg钙质和适量维生素D。建议每4周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康复锻炼需在骨科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切忌自行拆除固定装置。若发现骨痂生长迟缓或存在异常钙化,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