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肉疼痛可能与运动过度、肌肉拉伤、血液循环不良、电解质失衡或腰椎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休息、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
1、休息
若因运动过度或肌肉疲劳导致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牵拉肌肉。休息期间可将腿部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感。建议休息24-48小时,待肌肉得到充分修复后再逐步恢复活动。
2、冷热敷
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收缩血管减轻炎症渗出。慢性劳损或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用热毛巾或暖水袋局部外敷,温度不超过45℃,每次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凝胶等药物。前两者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能缓解疼痛和炎症;后者为外用药膏,可直接涂抹于疼痛部位。若存在肌肉痉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肌松剂。
4、物理治疗
慢性肌肉疼痛患者可进行超声波、红外线或低频电刺激等理疗,促进组织修复。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小腿肌肉拉伸,如靠墙腓肠肌牵拉:双手扶墙,患腿后伸,足跟贴地,身体前倾至小腿有拉伸感,保持30秒重复5次。
日常需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可穿着梯度压力袜,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出现局部红肿发热或伴随下肢麻木无力,需排查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必要时进行MRI或血管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