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急尿失禁可通过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具体需根据病因选择。常见原因包括膀胱过度活动、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行为治疗
膀胱训练和盆底肌锻炼是基础干预措施。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配合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急迫性尿失禁。建议每日进行3-4组盆底肌收缩练习,每组维持10秒。生物反馈治疗可辅助提高训练效果。
2、药物治疗
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是常用药物,如索利那新、奥昔布宁等,能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可促进膀胱储尿功能。对于绝经后女性,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可能改善尿道黏膜萎缩。用药需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3、神经调节治疗
骶神经电刺激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通过植入电极调节膀胱神经反射。经胫神经刺激等无创方法可作为替代选择,每周治疗2-3次,需持续数周见效。
4、手术治疗
尿道中段悬吊术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采用合成吊带加强尿道支撑。膀胱扩大术用于严重膀胱容量减少患者,自体肠段扩增膀胱容积。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适合神经源性尿失禁,通过机械装置控制排尿。
出现尿急尿失禁症状应及时至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病因类型。治疗期间需记录排尿日记监测进展,避免摄入咖啡因等膀胱刺激物。长期尿失禁患者要注意会阴部皮肤护理,预防尿渍性皮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