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训练需根据恢复阶段循序渐进,通常包括肌肉锻炼、关节活动、负重训练、物理治疗和专业康复训练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介入科学训练可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1、肌肉锻炼
骨折固定初期可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绷紧大腿或前臂肌肉并维持5-10秒,每小时练习10-15次,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随着疼痛减轻,逐步增加等张收缩训练,如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关节活动
外固定拆除后2-3周开始被动关节活动,由康复师辅助进行屈伸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进入骨痂形成期后改为主动活动,如肩关节画圈、腕关节旋转等,注意幅度控制在无痛范围内。
3、负重训练
下肢骨折患者在X线确认骨痂生长后,先借助拐杖进行部分负重行走,承重从10-15kg开始,每周增加体重的10%-15%。上肢骨折者可通过握力器逐步增加抓握力度,从500g起始量渐进至完全负重。
4、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采用无热量剂量,每日1次促进骨愈合;超声波治疗用0.8-1.0W/cm²强度局部理疗,每次8分钟改善软组织弹性。水肿明显时可配合气压循环治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5、专业康复
复杂骨折或关节内骨折患者需在康复科进行系统训练,包括平衡板训练本体感觉、水疗降低负重压力、三维动态关节活动仪维持关节活动度。脊柱骨折患者需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采用桥式运动、平板支撑等方式重建脊柱稳定性。
康复训练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每次训练前后进行15分钟冰敷,训练强度以次日无疼痛加重为度。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愈合情况,配合高钙饮食和维生素D补充,睡眠时保持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出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应立即暂停训练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