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粒的形成可能与皮肤损伤、皮脂腺堵塞、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若脂肪粒持续增多或伴有红肿等症状,需遵医嘱处理。
1、皮肤损伤
皮肤表面出现微小创伤后,角蛋白等物质可能滞留于表皮内,逐渐形成白色或黄白色囊肿。常见于过度摩擦、不当使用护肤品等情况。一般可遵医嘱使用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等药物促进角质剥脱,但需避免自行挑破以防感染。
2、皮脂腺堵塞
皮脂腺分泌旺盛时,若毛囊口角化异常或清洁不到位,皮脂无法正常排出会形成脂肪粒。日常应注意温和清洁皮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改善毛囊堵塞。
3、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性皮肤代谢异常,角质细胞脱落速度较慢,更易形成脂肪粒。此类情况需由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可能联合外用药膏与物理治疗手段,如激光或电灼术。
日常需避免用手挤压脂肪粒,以防继发感染或遗留瘢痕。建议选择质地清爽的护肤品,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若脂肪粒数量较多或影响外观,建议到皮肤科就诊,由专业人员通过无菌操作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