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典型症状通常包括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贫血以及脾肿大等。患者可能因疟原虫感染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周期性寒战
疟疾患者常突发寒战,表现为全身颤抖、面色苍白,通常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这种症状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后破裂释放裂殖子有关,不同疟原虫种类的发作周期可能为每日、隔日或三日一次。
2、高热
寒战结束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41℃,伴随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头痛等症状。高热期通常持续2-6小时,此时裂殖子侵入新红细胞继续繁殖,释放的代谢产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3、出汗退热
高热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水平。此阶段可能伴随极度乏力、嗜睡,大量出汗易导致脱水,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贫血
反复发作会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恶性疟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导致血红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
5、脾肿大
约75%患者病程中会出现脾脏进行性肿大,触诊质硬伴压痛。长期反复感染可能形成巨脾,部分患者合并肝大,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有关。
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有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者,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血涂片检查。确诊后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抗疟治疗,同时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疾病传播。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尿色及意识状态变化,警惕脑型疟等重症发生。